以中國為中心點的亞洲當代藝術,2014年以前所未有鋪天蓋地方式狂捲全球各地的大小藝術活動。沒有人能準測預估這股勢力后勢如何?能維持多久?但目前這股熱潮似乎又以燎原之勢在全球蔓延。早在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國的藝術家就以千為數(shù)量大規(guī)模進軍威尼斯雙年展,這是百年威尼斯雙年展歷史首次面對如次數(shù)量龐大的中國藝術家參展;再來是2013年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當代中國水墨的過去與現(xiàn)在”,無疑是為2013年的“黃族入侵”在西方柴上加油。
今年中國藝術大軍又群聚于西方藝術博覽會。紐約軍械庫的“聚焦中國”、ART14 London,Art Paris Art Fair都將中國畫廊列為年度貴賓國,10月首屆巴黎“亞洲當下”當代藝術博覽會更把主力鎖定在亞洲80家頂尖畫廊身上。除了這些,最值得觀察的是歐洲已經(jīng)有為數(shù)不少的畫廊,增加經(jīng)營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比例,這種從定時的活動再到定點的畫廊持續(xù)推動,這波中國藝術家似乎又再掌握到中國崛起的優(yōu)勢,普遍受到國際藝術產(chǎn)業(yè)的關注。
到底第二波中國熱與第一波中國熱之間有何差距?它又將帶起怎樣的影響?誰在參與其間呢?這些人又持著怎樣的看法呢?
2006年紐約蘇富比 開啟第一波中國當代藝術熱
2006年,一樣是春分三月、一樣是一年一度最受到矚目的紐約「亞洲週」,紐約蘇富比首次推出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246件拍品,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最具有發(fā)展?jié)摿Φ膬?yōu)秀藝術家作品,這是首度將亞洲當代藝術拉抬到紐約的拍場,而促成這項工程是當時紐約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專家張曉明。這場拍賣總計達到的成交額是1322.89萬美元,成交率完成90%。之后紐約蘇富比以亞洲當代藝術為題的專拍,前后共有六次(2006-2008年)之多,不過最后將主力市場返定在香港,原因是市場買家仍以亞洲(尤其是中國)藏家為主,西方藏家勢力還沒有達到普及化。再者,香港拍場比較能徵集到出色的拍品,顯見地區(qū)市場的認同及共識乃關鍵。但是,2006年春季由紐約蘇富比所帶起的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潮流,確實是帶動2006-2007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狂飆的最大鼓浪者,這就是所謂第一波中國熱竄燒起來的時機。
2014年紐約軍械庫、亞洲藝術週 開啟的第二波中國當代藝術熱
2014年,一樣也是春分時節(jié)、一樣也發(fā)生在紐約亞洲「藝術週」,只不過這次發(fā)生的地點是在紐約軍械庫藝術展(The Armory Show),而這回軍械庫藝術節(jié)則屬于紐約「亞洲週」前導暖身活動。16家來自中國的畫廊,成為本年度軍械庫藝術展的聚焦國。這16家中國畫廊當中,甚至超過半數(shù)都是首度接觸亞洲以外的大型藝術活動!
紐約軍械庫今年把中國當代藝術放到這個平臺,無啻是肯定這個藝術脈絡的發(fā)展。雖然,對美國藝術界來說,軍械庫本質(zhì)是以畫廊為構(gòu)成基底,而中國畫廊向來是美國產(chǎn)業(yè)不見得相當稔知的部分。但軍械庫藝術展主辦單位這項行為,就如同2006年紐約蘇富比所推出的亞洲當代藝術拍賣一樣,深具有劃時代意涵。紐約軍械庫無疑是將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重新調(diào)轉(zhuǎn)回到第一市場主流上,藉由畫廊來為這一波中國當代藝術來做引流;這樣的舉措在西方藝術市場機制格外健全之下,也許不足為奇,不過對中國畫廊此刻欠缺一份正確與完備的社會肯定,軍械庫藝術展此舉的確給了中國畫廊一個極端正面的市場導向。
再加上,今年紐約亞洲“藝術週”有一項特別的項目,來自比利時青銅器女王首度跨界與紐約高古軒畫廊合作,推出一項名為“實物與記憶:中國早期藝術珍品”展,兩位在古今藝術各據(jù)一方的藝術巨人,透過中國54件中國早期的精彩文物與曾梵志的繪畫作品相互對話。每一年國際藝術界都引頸企盼的紐約亞洲“藝術週”,被譽為是揭開一整年國際藝術活動的前哨站。但今年的紐約卻以不同的禮讚方式來對待中國當代藝術:高古軒的曾梵志與之的中國青銅器、軍械庫藝術展則由16家中國畫廊、20多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來引證出中國當代美術一段精彩歷史;從艾未未、黃銳、王克平……的星星畫會(活躍于1979-1983年)開始談起;然后以1975年后出生的中國新生代藝術家加以延伸來做為對位,企圖為中國當代藝術拉出一個能夠較簡易理解的歷史溝渠。
嚴格上來講,今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推出以中國畫廊為主軸“聚焦中國”,應該只能算是這第二波中國熱比較大的亮點。事實上,早在軍械庫藝術展之前,資歷不算深的ART14 London,同樣也聚集不少家亞洲(中國與臺灣)的畫廊,較諸于過去,今年ART14 London似乎也有意發(fā)展亞洲這個區(qū)塊。而以歐洲為焦點的第二波中國熱,則會真正在法國大鳴大放。3月底在大皇宮所舉行Art Paris,中國則是今年大會的貴賓國,有10家中國畫廊受邀,而整個藝術博覽會與中國有關的畫廊多達33家(參與的畫廊家數(shù)達140家)。10月首屆巴黎“亞洲當下-當代藝術博覽會”,乾脆標顯亞洲這個主題規(guī)格,只邀請亞洲13個國家、80家頂尖畫廊入列,如果這個市場策略奏效,就等于說以后每年秋季巴黎會有一場以亞洲畫廊為基調(diào)的當代藝術博覽會,這恐怕會撼動歐洲未來藝博會性格與格式。
我們嘗試來梳理一下,2006年與2014年這二波中國當代藝術熱,在特色上到底有何不同: 2245705ac94014538f323197dff15864.jpg
第一波中國熱,成也在拍賣公司、敗也在拍賣公司。拍賣公司本來就一個有既定規(guī)制的組織,主要是提供與建立消費導向,確實不做藝術底層的鋪墊工作。但是第一波中國當代藝術熱固然帶起像四大天王這些后八九的藝術明星市場,只是后八九藝術家并沒有與中國的畫廊有太多的連結(jié)關係,這些人的微量市場都很早就發(fā)生在中國以外的私人買賣上。因此,后八九藝術家與中國畫廊的從屬關係向來是澹薄,一直到中國經(jīng)濟環(huán)境崛起,中國藏家才真正有動作投入對于后八九藝術家的購藏計劃。但拍場本來就擅長塑造傳奇,例如,張曉剛作品的高價,幾乎都是在拍賣場子中締造;所以,國際拍賣公司說實了無疑就是中國第一波藝術明星的翼下之風,帶著他們昂揚天際。這個經(jīng)驗給了中國畫廊很大的市場震撼,咸認為只有拍賣公司是中國當代藝術唯一致勝法門,但有那麼多作品都在同個時間被丟到拍場,試問這樣的局面誰又想接手呢?資質(zhì)再好的藝術家,恐怕也沒有辦法抵擋得了市場如此般的稀釋自己質(zhì)量吧!
中國當代藝術家都有一種潛質(zhì)化的急功心態(tài)??释晒Φ谋澈?,來自于中國環(huán)境人多、競爭壓力大,因此藝術家都希望能夠選擇一條比較容易成功的捷徑來走。但是,中國畫廊欠缺嫻熟的國際藝術市場眼光與策略,能說;但做不多事、成不了局。而西方畫廊則適巧都具備一定斤兩,多少都有長期培植藝術家的方法??墒?,如果雙方磨合時間表是依照中國藝術家的想望,那麼勢必就會出現(xiàn)時間節(jié)奏上的落差。因此「第二波中國當代藝術熱」為何會發(fā)生在藝博會與畫廊這個架構(gòu)上,本質(zhì)上就是企圖匡正長久以來中國畫廊與藝術環(huán)境給國際市場的恐慌,透過畫廊與畫廊之間的互動來增加雙方在經(jīng)營策略上操作的了解;這是第一個步驟。接下來第二個步驟,則就會落定在對于中國藝術家的選擇合作上。
對比來講,“第二波中國當代藝術熱”;基本盤面都會落定在年齡層是1975后的新世代藝術家身上。中國本地環(huán)境熱炒的一些1980后藝術家,因為已經(jīng)被拍場給不正常炒高價格,很難會被西方市場來加以認定與選擇。矛盾的是;這幾位藝術家也未必能夠真正融入中國市場。因此,“第二波中國當代藝術熱”真正要啟動會是西方畫廊對于中國新世代藝術家的選項上,與此同時也將會引導市場價格上的變革、創(chuàng)作慣性的重新開發(fā),這個陣痛假如中國當代藝術環(huán)境能夠挺得過,那麼;局面就會徹底更形開闊,也會有別于第一波中國熱只限定是發(fā)生在拍場的價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