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在版畫界功成名就,卻要在年近花甲時再攻油畫。應天齊的勇氣令人敬佩,也讓一些關心他的人感到有些不解。為此,記者特意在展覽開幕之際詢問應天齊,得到的是一個淡定的答案:“采用什么形式與作品所表達的內容有關。藝術家應該精通十八般武藝,就像戰(zhàn)場上的武士一樣,該用刀就用刀,該用槍就用槍。”
將版畫語言融入油畫之中
《世紀遺痕》系列創(chuàng)作始于2005年,起步頗為艱辛。最開始的兩年時間,應天齊每年只能完成一兩幅作品。“那兩年,我一直在探索技法,尋找一種讓版畫概念融入油畫的途徑。”應天齊說。直到2008年后,他才逐漸形成熟練的技法套路,在畫面上一層一層地堆砌顏料,讓畫面呈現出自然斑駁的痕跡。他還將少時學習的木雕、木刻技法融入其中,產生別具一格的審美況味。
這種將版畫融入油畫的想法,源自于應天齊對藝術發(fā)展的思考和判斷。他認為,版畫是隨著印刷術的進步而發(fā)展的藝術,隨著印刷術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復制技術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版畫也遇到了很多不可逾越的問題。他甚至斷言,版畫已經基本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在藝術領域中處于邊緣位置。但版畫的邊緣化,并不代表版畫語言已經落伍。通過引入版畫的材質、肌理等語言,《世紀遺痕》獲得了高度評價。不僅在拍賣市場上受到追捧,亦贏得當代藝術策展人和評論家的喜愛,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對此,應天齊顯得很冷靜:“藝術家必須不斷突破自我,才能有所進步。”此次展覽中出現的裝置和行為藝術,也許就是他的下一個突破方向。
延續(xù)30年的思考與關懷
應天齊透露說,創(chuàng)作《世紀遺痕》的靈感最初來自于一次對意大利的訪問。當時他去參觀龐貝古城,發(fā)現文物保護不盡如人意。當地陪同告訴他,因為資金缺乏,意大利有許多古跡得不到妥善保護,這點倒和中國有相似之處。這種對文明的漠視使他感到驚恐:“自然遭到破壞甚至還有恢復的可能,而文明一旦消失則無法重現。”為此,他拿起畫筆,以自己的方式留下文明的記錄。
從《西遞村》,到《徽州之夢》,再到《世紀遺痕》,盡管在形式上并不相同,應天齊始終在觀察人類社會的變遷,以及由此帶來的影響。所不同的只是隨著視野的不斷開闊,其所反映的主旨也逐步地更為宏大。“盡管新世紀已經過去了10多年,但許多二戰(zhàn)之后產生的問題卻遺留至今,這也正是《世紀遺痕》起名的由來。”應天齊這樣介紹說。
轉型獲得高度評價
對于應天齊在藝術上的新發(fā)展,評論界給予了高度評價。作為展覽的學術主持,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表示:應天齊的的確確在自己的藝術發(fā)展中找到中國當代藝術特別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將中國的現實作為創(chuàng)作的資源,而同時又創(chuàng)造出當代藝術的當代內容、文化中的當代屬性。應天齊在這個展覽中體現出非常深度的精神關切。而且同時也找到了跨越傳統(tǒng)、媒材和語言的表達方法。
藝術評論家鄧平祥則認為,應天齊的“形式主義”,不是當年提出來的“形式美”的“形式主義”,他比那種當年的“形式美”的問題的提出要豐富得多,并且是更接近藝術的本體。尤其是視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以后,每一個藝術家首先都應該是一個形式主義者。如果你不是一個形式主義者的話、你不是把形式主義看得很重、很高的話,你怎么去成為一個視覺藝術家呢?應天齊的藝術在這方面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