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喜齋
趙之謙(1829~1884年)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叔,號鐵三,又號悲庵、無悶、梅庵等。工詩文,擅書法。篆刻上三十歲前學(xué)浙派,之后學(xué)皖派并直接研究漢璽印,在邊款的刻制上,開創(chuàng)了以北魏書體刻朱文款識,以漢畫像入款的新風(fēng),實(shí)現(xiàn)了他“為六百年來摹印家立一門戶”的抱負(fù)。 潘祖蔭(1830—1890年),字伯寅,號鄭盦,蘇州人。世人知道潘祖蔭,多是因?yàn)樗?dāng)過清朝刑部尚書。作為道光咸豐年間清流派一度的掌門人,除了議論朝政之外,三代鐘鼎,秦磚漢瓦,魏晉碑帖以及宋版圖書,成了他搜羅的對象。滂喜齋所藏古籍,不以繁富相炫,而以世間稀有秘籍精品稱甲吳中,聞名南北。 清同治三年(1864年),潘祖蔭結(jié)識了進(jìn)京參加會試,但卻落第的趙之謙。潘氏十分賞識趙之謙的才華,從潘祖蔭為趙之謙的《悲盦居士詩剩》作跋中可見:“大集捧讀三日,自口至心惟有佩服而已,覺二百年來無此手也。”同治八年(1869年),趙之謙為潘氏治“滂喜齋”巨印,去函略謂:“大印已畢工,謹(jǐn)呈上。……不識長者以為何如?”趙之謙長潘氏一歲,此處稱“長者”,蓋是尊敬潘氏的緣故。潘祖蔭刻《滂喜齋叢書》第一集,趙之謙為題端。潘祖年《潘文勤公年譜》記同治十年(1871年)兩人“訪求古籍,得宋元槧本甚多”。趙之謙得胡仁圃《虞氏易消息圖說》和葉潤臣《橋西雜記》等稿本,均為潘氏輯入《滂喜齋叢書》。趙之謙居京師,經(jīng)濟(jì)本不寬裕,嘗擬捐同知銜,“議敘知縣,……所費(fèi)千金,潘伯寅侍郎已助百金”。由此可見,他與潘氏的關(guān)系,決不是泛泛的。 潘祖蔭所用印章,均出自趙之謙之手。趙之謙36歲時為潘祖蔭刻“吳潘祖蔭章”正方白文印,邊款為“同治甲子二月,趙之謙為伯寅光祿勛制”。41歲時為潘祖蔭刻“滂喜齋”正方朱文印,邊款為“同治己巳春三月,趙之謙刻呈伯寅少司農(nóng)鑒正”。43歲時為潘祖蔭刻“吳縣潘伯寅平生真賞”正方細(xì)朱文印,邊款為“同治辛未五月九日,趙之謙刻”。刻“鄭盦”扁方朱文印,邊款為“鄭盦司農(nóng)藏書之印,同治十年,之謙作”。刻“潘祖蔭藏書記”長方細(xì)朱文印,邊款為“鄭盦司農(nóng)收藏宋元秘本之記,同治十年九月,謙”。(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志第3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