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間——致中國“現(xiàn)場藝術”十年
2010,中國“現(xiàn)場藝術”已經走過十個年頭。從實驗劇場到媒體表演,從“后感性”到“聯(lián)合現(xiàn)場”,中國當代藝術的跨媒介實踐逐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值此十周年之際,我們需要追問:“現(xiàn)場藝術”實踐給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什么?現(xiàn)場藝術是否造就了一種劇場化的展覽文化?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定義藝術現(xiàn)場與日常生活現(xiàn)場之間的關聯(lián)?我們如何界定現(xiàn)場藝術的中國方式?十周年,是中國現(xiàn)場藝術的慶典時刻與回顧時刻,還是說,這只是一個“幕間”時刻?在幕間時刻,演員們回到后臺,帶著舞臺上的裝扮,交頭接耳或閉目養(yǎng)神,他們處于現(xiàn)實與舞臺、日常與劇場的中間區(qū)域,他們等待著下一幕的開場……作為本屆雙年展的“幕間”項目,我們將以文獻展的形式對“中國現(xiàn)場藝術”的歷史進行深入的學術梳理,并同時以一場與歷史和現(xiàn)場觀眾互動的開放研討構造起一個表演性的現(xiàn)場——什么是現(xiàn)場?什么是表演?什么是劇場?什么是觀眾?什么是社會參與?什么是排演?什么是歷史?什么是紀念?
第五幕:“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將于2010年10月底至2011年1月在上海展開。“從西天到中土”印中社會思想對話將從雙年展開展后開始,每兩周邀請一位世界級的印裔學者與中國學者進行學術對話,同時編輯出版“印度當代社會思想系列讀本”(8冊55萬字)。高峰對話將聚集20余位印中兩國的知識分子,以當代思潮前沿的論點促進中國學界的亞洲內部交流,重新評估當今國際學術形勢,刺激中國學術視野更新。參加本項目的印中學者包括:霍米?巴巴(Homi Bhabha)、迪佩什?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杜贊奇(Prasenjit Duara)、特賈斯維莉?尼南賈納(Tejaswini Niranjana)、吉塔?卡普爾(Geeta Kapur)、薩拉?馬哈拉吉(Sarat Maharaji)、陳光興、汪暉、趙汀陽、王曉明、陳宜中、陸興華、賀照田、陳思、陳界仁、Raqs Media Collective等。
第八屆上海雙年展將邀請80余位思想家、藝術家、策展人共同參與以上四幕“排演”。“排演”強調話語生產與視覺生產的合一,對第八屆上海雙年展來說,“排演”并非某種展覽形態(tài)上的隱喻,而是一種思考和運作的方法。雙年展要做的,是以“排演”作為策略,邀請藝術界的不同參與者: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收藏家、博物館長以及形形色色的受眾們一起來到雙年展這個排練場中進行排演,從而思考藝術實驗和藝術體制之間、個體創(chuàng)造和公共領域之間的關系。
雙年展將自身定義為“排演”,定義為一個反思性的表演空間。“排演”是藝術世界的自我排演,是不斷地自我提醒和自我解放。以“排演”反對“表演”,以“排演”反對“生產”,以“排演”反對“話語實踐”,策展人所做的,是劃分和組織、集結和動員。對本屆雙年展來說,重要的不只是展覽最終的視覺呈現(xiàn),而是長達一年的策展過程中實際發(fā)生了什么?在這個意義上,真正的“排演”其實就是受邀藝術家、策展人、不同學術領域的理論家所構成的這個學術共同體在2010年的無數(shù)次對話、論辯、思想和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