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陳鴻銘 圖片提供:長征空間 CONTEMPORARY ART :作品《小宇宙》似乎是被砸碎的石塊散在周邊,那么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這次展覽的靈感來源嗎? 展望:《小宇宙》這批作品是去年我在新加坡版畫院制作的,和創(chuàng)作《我的宇宙》幾乎是同時間。年初剛在新加坡展出,后來在臺北展,現(xiàn)在來到長征。這次展覽是即尤倫斯個展之后在長征空間做的一個新作品展覽,這個展覽我想尋找一種爆炸之后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一下能說清楚的,但我一直想繼續(xù)往下走。我另外一部分的作品是用空中的灰塵來做,這是我第一次使用灰塵這個材料。我們通常認為空間是空的,人們關于“空”的概念通常是從空無一物的空間來的,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比例問題,當你在黑暗的房間里,有一束陽光,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空間并不空,它是充滿了灰塵的空間,如果我們是細菌那么大,這些灰塵就足已徙居了。還有一個作品是把透明的物體放到透明的空間當中,試圖讓它消失,但在光線的照射下依然能看到一點痕跡;展覽最主要的一部分是我委托潛水員拍攝的錄像,是石沉大海后的景象,拍攝石頭在海中的沉浮。這些都是今年的想法,并不成熟,有時候甚至我并不清楚我到底要做什么,但就是想做于是就做了。 CONTEMPORARY ART :先前您在《我的宇宙》展覽運用靜態(tài)裝置和視頻影像的手法呈現(xiàn)宇宙瞬間爆炸的壯觀景象,那這一次您是想要呈現(xiàn)什么樣的景象? 展望:爆炸之后我的思考,關于消失的反面,還是能夠看到,反過來就看到了。 CONTEMPORARY ART:您從1995年起創(chuàng)作的假山石作品,用不銹鋼創(chuàng)作至今已經十多年了。為什么會對這種創(chuàng)作材質如此著迷呢? 展望:我對于材質的態(tài)度可能和一般藝術家不太一樣,一般來說藝術家喜歡對材質本身進行各種形式或意義的實驗,但是我的態(tài)度不是這樣,我的作品要求材料和制作直接就能夠代表思想觀念,它必須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比如我做太湖石這個作品必須用不銹鋼這個材料,而且必須是拷貝、拓制,如果用其他的材料或制作方法意義就全變了,關鍵在于不是不能變,而是那就不是我的想法了。 CONTEMPORARY ART:相較于會隨著時間變化形態(tài)的石頭材質,不銹鋼是一種耐腐蝕的材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永恒的概念對您或是您的作品來說很重要? 展望:是的。但是這個永恒也不是真正的永恒,是想象的永恒。比如說我會選擇用不銹鋼來做,是因為“不銹鋼”的名字打動了我,永遠不生銹代表永恒,聽起來像在欺騙,因為永恒是不可能的,我們也活不了這么久,那為什么還要創(chuàng)作所謂“永不生銹”的物質呢?這就證明了:永恒只是一種設想。自然永恒嗎?我們希望但科學證明并不是,崇拜不銹鋼,崇拜自然都是對不可能的崇拜。 CONTEMPORARY ART:您是如何設想做一個關于“石沉大海”這樣的一個實驗的,靈感又是什么? 展望:石沉大海就是杳無音信,是一種對消失的描述,通過潛水員拍攝石頭落入海底以后的沉浮狀態(tài),從世界的反面來看世界。(那你是要探討什么樣的問題嗎,還是單純就是為了看石頭落水的狀態(tài)?)看和觀察就是一種體驗,是我們唯一能做對的事,這里無須判斷。我們夜里看天空漫天的星星他們將來會去哪兒?人們以為說只有星星才是宇宙,才是空間里面那些爆炸出的物質,其實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在投影儀的燈光下或是陽光下,你房間的空間也充滿了那些“星星”般的物質。所以說你以為我們地球和月亮之間是空間,其實這個空間也可能只有一毫米,或只是兩個塵土之間的空間。(所以你會想傳達人們對空間概念的改變嗎?)因為我們人類是按照習慣思想的,還是平面的思想。我覺得雕塑訓練還有一個功用,就是改變常人看世界的角度,由于眼腈的生理原因我們看物體是平面的,即使是我把六個面同時給你也還是只能一次看一個平面。而世界是立體的,是多角度的,只有靠超凡的想象力人類才能把不同角度的事物拼接在一起, 這就是雕塑的角度。 換一種角度、換一種比例、換一種大小,換一種空間來思維、思考已經習慣的東西,“反轉這些空間”。在我的個展中你會看到有灰塵的空間,又有海底的世界,有透明的物質,也有破壞石頭形式的裝置,它試圖讓你改變一些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