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人劉若愚《酌中志》所記之紫禁城宮殿格局 明北京城[圖6]分為宮城即紫禁城、皇城,京城即內(nèi)城和重城即外城,其概 圖6、明北京城圖 [采自賀業(yè)鉅:《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史》第644頁] 貌,簡言之如《明史?地理志一》21所記: 順天府,元大都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改為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改屬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升為北京,改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閏七月詔建北京宮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宮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門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門,第三重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宮城之外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門六: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曰長安左,西轉曰長安右。皇城之外曰京城,周四十五里。門九:正南曰麗正,正統(tǒng)初改為正陽;南之左曰文明,后曰崇文。南之右曰順城,后曰宣武。東之南曰齊化,后曰朝陽。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平則,后曰阜成。西之北曰彰儀,后曰西直。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嘉靖三十二年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轉包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曰左安,南之右曰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西之北曰西便。 紫禁城位于全城的中心。宮城、皇城和京城為永樂時期所筑,但并沒完工,特別是京城所留建筑工程甚多。正統(tǒng)時期在遵循永樂的設計思想基礎上進一步地完善北京城的規(guī)模,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修建了京師九門城樓和月樓,于城四隅建四隅角樓,同時將城門舊有木橋拆除,另筑石橋,兩橋之間設水關,護以鐵柵,濠水自城西北隅環(huán)城東流,歷九橋九閘,從城東南隅流至大通橋而東注通惠河。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一步地完善宮廷建筑,增建天一門,改東、西六宮名,建天壇、地壇、日壇和月壇等。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率騎兵攻到北京城下,明廷為加強京師城防,仿照“城必有郭,城以衛(wèi)民,郭以衛(wèi)城”之制,于嘉靖三十二年增建外城,原計劃把內(nèi)城整個圍住,但因財力不足,只修了環(huán)抱南部的外城,計長28里,使北京城在平面上呈凸字形。嘉靖四十一年三大殿重建成,改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圖7]。 明代紫禁城的格局[圖8],由明人所描述者,惟萬歷時的太監(jiān)劉若愚所記最為翔實,本書以他所寫的《酌中志》為本,闡述如下: -------------------------------------------------------------------------------- 21.《明史?志第一六?地理志一》卷四○,中華書局,197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