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為口號,充分展現(xiàn)“綠色”、“科技”、“人文”觀念,以主體形式輸出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融合。?仿佛是作為注解,前兩年有一部名為《輸家贏家》的德國紀錄片在海外到處獲獎,就是因為它難得地把鏡頭切入到去德國魯爾區(qū)拆運一座破產(chǎn)的現(xiàn)代化焦化廠的四百名中國工人當中。德國女導演是當?shù)厝?,對德國工人的失落感感同身受,也對中國人懷著巨大的好奇心,所以以第一手資料展現(xiàn)了中國人古老的生存動力和樂天派精神。中國工人每天工作12小時,一周工作7天,每個月掙400歐元,干著德國工人給4000歐元也不愿干的工作。德國人以為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中國工人一年半就完成了。他們把每一點錢攢下來的理想和堅忍,只是為了讓孩子受更好的教育,下輩子別再做工人。他們中每個月有7人會喜滋滋地被選為“最佳工人”,戴上大紅花照像,當然也只有這種獎勵,但他們樂觀、滿足、任勞任怨,也形象地說明了中國的發(fā)展速度究竟為何而來,引起西方人的震驚。 我并不想無條件地贊揚這一新的社會理想追求給中國帶來的嶄新面貌,因為這一轉變過程本身充滿了太多的痛苦,也是對傳統(tǒng)中國與現(xiàn)代中國的巨大撕裂,但又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我在此只想指出:中國這一文明古國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為了迎接一個個接踵而至的陌生挑戰(zhàn),它是有潛力、有智慧能夠把不同時代的經(jīng)驗教訓不斷變成新的傳統(tǒng),甚至在最危機時刻,壯士斷腕,決然轉向的。如果看不清這一點,就很難深入探討中國今天的文化復興問題。 當然,地球只有一個,而且越來越像一個不大的村莊,如果人類都無限制地求新、求變,想不斷追求更好的生活,獲取更多的東西,那么地球如何負擔?環(huán)境保護如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又怎樣協(xié)調?這的確是一個新的問題。但應強調的是,這不只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人類的問題。它原本由西方歷史文化中催生出來,現(xiàn)在則需要由全體地球人一起來解決,轉變既往的生活方式和理想訴求,共同構建一個真正文明與和諧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