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間在清華美院? 杭間: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史論系,現(xiàn)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子龍(以下簡稱趙):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你就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你那時對當代藝術的看法是什么?你認為當時的當代藝術對于社會的價值是什么? 杭間(以下簡稱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85時期有著非常好的藝術環(huán)境。照相寫實主義、表現(xiàn)主義等藝術風格進入中國最早的落腳點都在此處,加上吳冠中《形式美》的思想基礎,整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80年代非常地活躍。當時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生,不少人投入到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最早在圓明園畫家村做盲流藝術。如吳少湘、陳肖玉,以及最早進駐圓明園藝術家村的華慶、高波、張大力。 而我最早接觸當代藝術也是在85時期。當時有兩份刊物比較活躍,一是《中國美術報》,一是《美術思潮》。1986年出于機緣,我寫了兩篇關于吳少湘現(xiàn)代雕塑的評論文章發(fā)表在《美術思潮》,借此機會我也開始接觸一些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書籍。后來我又受《中國美術報》的栗憲庭之約,寫了一篇關于工藝美術的評論文章。受《中國美術報》強硬文風及栗憲庭的影響,盡管文章并沒有對工藝美術作全盤否定,但還是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與爭鳴,甚至受到很多老一輩藝術家的嚴厲指責。因為當時栗憲庭及《中國美術報》將工藝美術與設計作為整個現(xiàn)代藝術的一部分,并希望用現(xiàn)代設計這一新觀念的提倡來否定傳統(tǒng)的一些東西。如當年包豪斯是被作為一個現(xiàn)代藝術流派介紹到中國,康定斯基、克利等也是如此。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策略,當時沒有辦法將這些人歸入設計,只能作為現(xiàn)代藝術的組成部分。而在89藝術大展期間,我正好是《美術》執(zhí)行編輯,除了編選作品,還在《美術》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中國現(xiàn)代藝術展側記”的文章。我選擇了站在歷史旁邊描述的方式,文章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我對“89中國現(xiàn)代藝術展”的看法。 對于中國當代藝術,我與同時代年輕人有著相同的激情,但我是學藝術史的,因此我是從藝術史的角度對當代藝術感興趣。也正因如此,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察比較理性,不僅僅是從視覺或者觀念的角度。我堅信在當時中國情況下,當代藝術的很多觀念能夠給中國的思想界,甚至整個中國社會帶來一個極大的推動力,雖然它有許多問題。直到今天,我仍然這樣認為。比如798藝術區(qū),雖然我不喜歡它向商業(yè)性的側重,但僅從視覺角度切入還是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多樣性的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