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制元青花瓷器所使用的色料是由鈷土礦煉制而成的,因為“鈷”的著色力很強,所以用來做青花、藍釉、藍彩等的著色原料。這種礦物質中除主要含氧化鈷之外,還含有一定比例的錳和鐵的成分,且由于產(chǎn)地的不同,這幾種金屬的含量各有不同,因此元青花上就產(chǎn)生了不盡相同的青花發(fā)色。據(jù)科學儀器的分析:國產(chǎn)的鈷料含錳量高、含鐵量低,燒成的青花多為青色淺淡或呈灰藍色,不甚美觀。此鈷料一般為民間所用,稱之為“土青”,以此料制作的多是些小件兒的民用器皿。而另一種為進口鈷料,一般被認為是由波斯地區(qū)進口,此種鈷料中的錳含量低于鐵的含量且含微量的砷,形成了“錳低鐵高”,于是在高溫下青花的發(fā)色便是濃郁青翠,美艷絕倫,是為“官用”色料,被稱為“回青”。用所謂進口鈷料作著色劑而燒制出的經(jīng)典、傳世的元青花瓷器作品,目前大多存于國外,我國的元青花館藏尚不及300件。
鈷料在元青花上的裝飾方法大概有兩種,一種是“瓷胎裝飾法”,既先在半干燥的瓷胎上印花或者雕花,然后于相應的部位用鈷料著色。此種方法應該是繼承了宋、元影青瓷器制作中印、刻花的技法與青花色彩相結合的藝術結晶,因此這類的元青花品種很是稀有。元青花大部分的裝飾技法為“釉下青花裝飾法”,既用鈷料直接在素胎上繪畫,然后罩上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
從元青花目前遺留下來的器物或瓷片上我們不難看出,元青花的繪畫多為“中鋒用筆”,有“勾”、“塌”、“涂”、“點”等諸多筆法,所繪題材雖層次更迭、紋飾繁滿,但往往也是一氣呵成,與后來明代的青花作品尚有區(qū)別。造型上元青花的作品大概有三種特點:一,繼承于唐宋時期傳統(tǒng)器物的造型。二,增加了較為神秘的佛教色彩。三,突出了一定的游牧民族的習俗特征,其典型的作品為“高足碗”等等。
多少年來人們在談論、鑒別甚至炒做元青花的時候,記住了首次從民間往外倒騰“青花云龍象耳瓶”的那個吳赍熙,記住了最早認可元“至正”年號的英國人霍布遜,當然更記住了那個創(chuàng)立“至正型器”學說的美國人波普。但不知道我們能否懷著一份敬仰之心,同樣記住那位當年于戰(zhàn)亂之中,自費燒制瓷瓶并送往“星源祖殿”去乞求平安的張文進公?如果不是他老人家將自己的“名諱”和時間大膽地燒刻在了那對被公認為曠世之寶的“青花云龍象耳瓶”上,也許我們今天對“元青花”這么個名詞還是停留在“一頭霧水”之中。所以有人曾滿懷感激之情地提出來:就元青花而言,張文進堪稱“一代瓷人”。我完全認同這個尊重歷史、頗有些“飲水思源”的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