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韓朝 《藝樹》這一期要作“青年藝術家”專題,青年藝術,自是一個熱門話題,要說的問題挺多,這次我想說的,看似關系不大,其實與之很是有關。這個話題,就是出名。從事藝術,有了名,幾乎就有了一切,所以青年藝術家都削尖了腦袋擠進“著名”的行列。 國畫家與油畫家兩個畫種不同,畫家群體也不同。一般情況是,油畫家出名會早些,國畫家出名早當然好,但會出問題。齊白石衰年變法成就一代大師,是在60歲以后;黃賓虹說自己的畫50 年以后才能被認知,其中深意,自是這位20 世紀最偉大山水畫家能看透的,他生前不能說沒有名,但不是太大。齊、黃大概屬于大器晚成的典范了。李可染40歲時的畫,還沒有個人面目。油畫就不同,說個最有名的,畢加索,十三歲時畫得就非常棒,成名很早,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一直保持到死,世界少有。中國的油畫家很多在三十幾歲就有了名,國畫家中不是沒有,卻很少,天津有個陳少梅,青年俊彥,畫得好,出名早,可惜英年早逝,未臻化境。 青年人想出名無可厚非。現(xiàn)在的社會,商業(yè)與市場的推波助瀾加速實現(xiàn)著藝術家的成名夢。資本的全球化、信息的網(wǎng)絡化,展覽、出版、拍賣、畫廊、藝博會和各種推廣青年藝術家的新模式應有盡有,青年畫家的出名機會是多了,但同時,畫家隊伍龐大,魚龍混雜,出版界、批評界、收藏界開始變的混亂,信息量大,目不暇接,人心浮躁,學風日下。現(xiàn)在有些畫家, 四十幾歲就著名了,和齊、黃的時代不同,和李可染的時代也不同,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都不同。毫無疑問,今天的青年藝術,定是明天藝術市場的中堅。不少投資者正在或?qū)⒁颉扒嗄晁囆g”這張牌。這是好事,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我想起了一個人,就是英年早逝的周思聰。假設改革開放早幾年,藝術市場繁榮一點,周思聰畫賣得好,有個大房子住,不是在斗室里憋屈著畫,心情舒暢,一定能再多活些年,一定會有更棒的作品。當然這是假設,未必盡然,因為有的人在困境中更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潛能。記得有句話,貧困出詩人。太舒適了反倒畫不出畫的事例也很多,所以房子大小和成績大小不成正比。市場,一方面加速了青年藝術家的出名速度,也有令人擔憂的地方。因為市場自有它逐利的訴求和自身的篩選機制,非營利性公益藝術機構的藝術策劃整體缺位,都在影響著畫家的取向和道路,有些深層問題也隨之產(chǎn)生。圈里人知道,學術價值的高低,并不一定和市場有所關聯(lián),被爆炒的藝術未必有相應的學術價值。 市場是把雙刃劍。面對市場,很少有藝術家能抗拒誘惑,其結(jié)果,推動創(chuàng)作的有,使作品趨同、重復、僵化的更是大量存在;利用商業(yè)提供的資金支持,不斷探索、尋求突破的有,被商業(yè)透支,很快江郎才盡的也有。正所謂機會與挑戰(zhàn)同在。“入市”有利有弊,因為目前的市場還沒成熟,還缺乏足夠的學術意識。中國的美盲比文盲多,吳冠中先生說的一點沒錯,很多人,即使是文化人、大學教授,一看畫就傻眼了,常常把“逼真”和“像”掛在嘴邊。市場上的美盲也比文盲多,這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容易誤導青年人,造成價值扭曲,創(chuàng)作跟風市場,所以以市場為導向會出問題。市場不是不好,市場能提供某種動力,沒有市場,有些畫家可能維持基本生活開銷都困難。青年藝術,是個足夠光鮮閃亮的噱頭,也是一塊試金石,正在考驗著青年藝術家的智慧和定力。出名早,受到的關注和追逐多,忙于應酬、人浮于事,沒有足夠的精力、時間和心思去做藝術,反倒誤了更大前程;適當邊緣、適當孤寂,未必是壞事,出大名,需要市場,更需要足夠的學術支撐。 |